全站搜索:

学术交流

浅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何明

 

摘要: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一直是美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也是艺术创作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中国画这门传统艺术在和各种文化激荡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传统派、现代派、融合派等各种形式相互生辉,使中国画的创作出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关健词:中国画  文人画  西画  继承  创新

   一、继承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气派著称于世,成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任何艺术都是在优秀传统的扬弃中得到发展创造的,今天的绘画是向昨天的绘画学习后进行创造的结果,作为用独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来创作的中国画更是如此。艺术都有自己的传统,有它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这就是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能,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欣赏习惯而代代相传。中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影响和支持着中国画家的传统创作和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优秀的传统中国画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深受人民喜爱。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成就卓异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的高度凝聚与体现,由于文化传统等历史原因,它的发展和西方绘画相比更有十分明显的继承性。中国画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有其历史形成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文化传统,代表着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国画传统的形成,取决于我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经历和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使其有别于其它画种使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观念。中国画讲究笔墨传神,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透视(散点透视)能创作出《长江百里图》……。而传统西画更多讲究“科学性”,因受其“科学性”、焦点透视的影响和材料的限制,西画家在在创作中,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对看到的事物进行描写,以力求保持对象的形、光、色的真实状态。画面必然有一个固定的视点和一条明确的视平线,画面的明暗、色彩的变化就必然受制约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就不能创作出类似《长江百里图》的长卷存世。传统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注重写意寄情,直抒胸臆,重意境,讲究笔墨,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统一,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和审美理念。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中国画这样的作品不会产生,也不会被接受,欧美人有些看不懂中国画也缘于此。中国画的写意是具象的不是抽象的,这和西方的抽象画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是中国画的特点和个性。艺术有其共性的东西,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国画和西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就必然形成了中西方欣赏习惯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性,正因为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性才使得世界艺术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画在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激荡中将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中国画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要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前代的艺术,总是给后代的艺术以巨大的影响,后代的艺术又总是要继承前代艺术的成果来发展。我们要使中国画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尊重历史和传统,认识和掌握传统的一切优秀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徐悲鸿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任何艺术,创作者只有认识其创作的基本规律方法才能进行创作。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画的传统又怎能发展创新?只要我们认识了传统,并掌握它,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发展它。但继承不是复古,学习古代不是要现代人去模仿古人。我们说的“借古开今”而不是以“借古代今”,“借古”是手手段,“开今”是目的。创新必然要有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前人的东西即传统,继承好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创新,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而革新的创造,是对一切文化遗产的最好继承。“如果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抛弃前人已有的成果,拒绝继承遗产,一切从头做起,那么,人类今天的艺术,还将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永远无法向前发展。”②中国画,只有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加以发展,结合新的实践、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求,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走自己的路,才能使中国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二、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由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生活所决定的,一旦社会生活发生了变革,反映这个社会生活的艺术就不能不产生相应的变化。旧的艺术作为前一个时代的产物已成为历史,新的艺术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过了这个时代它就变成了传统,过去是现代的传统,今天是明天的传统。一味固守旧的艺术表述语言,就会导致艺术创作的枯萎。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没有发展,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任何新的东西的出现,都意味着对旧东西的扬弃。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新艺术的正确方针。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证明,中国画总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几千年人类艺术的历史证明,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当艺术活动适应这一规律时,艺术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就会受到阻碍。凡是复古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艺术的发展就受到极大的阻挠,如我国的“四王”时代摹古为宗,中国画受到了停滞,整个画坛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中国文化自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在全国传播,为了普及教育,为了文化科技的现代化,我们实行了用白话写作,实现了言文的一致。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新文人画等新的表现形式,中国画的创作无法离开社会的现实,画家开始重视描写现实生活,特别是中国的一些画家,在西方接受了西方美术的教育,回国后注意吸收西方美术的科学理念和技巧,并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创作出新面目的中国画作品。徐悲鸿先生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运用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技法改造了不求形似的中国文人画,以克服中国画自明清以来的摹古习气,强调了形似的重要性,并率先垂范,创作出一批富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来。在中国画坛率先走中西结合之路,使中国画在回归现实,关注社会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成为一代大师。林风眠先生注意把西方的色彩大胆地运用到中国画上,一改中国画重笔墨轻色彩的表现手法,使中国画的用色得到丰富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知识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促进,中国画不可能离开世界文明而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立的文化圈中,中国画要顺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开放、对话、互动中博采各国文化艺术之长,在历史上,我国自汉唐至明清,中国画一直不断地注意学习和吸收国外绘画的有用东西,洋为中用。同时,对中国画的传统注意继承借鉴和扬弃,使中国画从表现形式到题材内容都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革命对画家的思想观念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中国画而言,几千年所沿袭下来惯性、表现手法、创作理论受到了挑战,从而产生了关于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争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绘画工具、材料趋向多元性,工具材料的不同选择和利用开始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变革,自古一直沿用至今的毛笔已不再是创作中国画的唯一工具;书画装裱机已向传统手工的装裱进行挑战;“彩墨画”向传统的中国画发起冲击……。目前创作中国画的用纸、绢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改良变化,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它当然不会是最终的最完善的唯一书写和绘画材料。日新月异是当今时代的特点,时代的发展一定带来中国画的变革,人们正努力地尝试用新的形式和工具材料来创作中国画。有些传统的东西被现代科技文明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世界上没有一陈不变的东西,人们对中国画的认识和欣赏也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无论世界怎么变,本人认为,就美术作品而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创作,一定要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应以真、善、美为基础,表现形式应以美为前提,因为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了。“艺术的社会作用有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③这三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首先要在情感上打动人心,然后才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一幅美术作品不美,没有美感,就不能吸引人,这就失去了认识和教育作用。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就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高尚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付诸于行动。而要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美术作品,就要求画家们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以时俱进才能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的创新是为明天的“传统”打好基础,为明天的“传统”留下宝贵的借鉴和材富。因为一幅优秀的、能存世的美术作品,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而得到社会的公认,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要有时代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有别于昨天的“传统”,丰富发展并超越了昨天的“传统”,成为今天的楷模和代表。因为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以时俱进是艺术创新的规律。中国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时代的强音,一定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歌颂美善、反对丑恶,崇尚科学、反对愚味,坚持创新、反对守旧,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④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引下,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保持和时代相适应的进取心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唱响主旋律,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三、民族性和人民性是中国画的灵魂

在世界各民族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进程里,有能力独创一种与众不同的画种者并不多。在四大古代文明中,美索不达米亚善于雕刻;埃及、印度善于雕刻和壁画;只有中国长于绘画,这是值得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文化景观。要想让中国画汇入国际主流艺术,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然之气,要让中国画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只有通过继承和创新才能实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画有它自己独具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都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由于这种特色,它在世界艺术之林方能独树一帜。民族性是中国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基,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表现形式受到世人的称颂。中国画发展到今天,都是在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里,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根基上,注意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保持中国画的民族性,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从中国画发展历史证明,中国画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强化民族性,才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画产生于中华民族,必定受到特定的地域和民族的影响,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画。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丢了,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性就是由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文化所决定并体现区别于其它民族同类要素的特征,它是艺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画的继承、发展、创新,总离不开民族性,否则就不是中国画了。民族性是艺术的生命力,只有运用民族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更能够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作用。只有让本民族艺术特点充分显露出来,才能以其光彩夺目的成就辉耀于世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画就是龙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由龙的传人组成的,在中国,民族性和人民性是分不开的,我们说的人民性是指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适合时代发展。艺术的民族特点,是一定民族的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审美形式在艺术活动中统一的反映和表现,所以,人民性和民族性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大人民对艺术的不断要求,是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爱好的多样性,必然会促进艺术题材风格、流派的多样化,从而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艺术家努力创造出具有具大审美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是社会向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崇高社会职责。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⑤世界观是艺术家的灵魂,它不仅决定着艺术家作品的思想倾向,也影响着、指导着他的整个艺术实践活动。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和表现生活,艺术家就必须具有先进向上的世界观,艺术家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对艺术创作将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画如其人,学画先学做人,人品高,画品才高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类历史上,艺术家始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社会里,文艺作品要表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每一位艺术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有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主动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勤奋创作,积极向社会提供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以影响广大人民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帮助人民认识世界,热爱生活,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满足广大人民对艺术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以鼓舞广大 群众的干劲和热情,为四化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老一辈中国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物质食粮之生产,农民也。精神食粮之生产,文艺工作者也。故从事文艺工作之吾辈,乃生产精神食粮之老艺丁耳。倘仍以旧时代之思想意识从事创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有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⑥我们已进入新的世纪,在新的时代里,一切有志于实现四化建设、热爱祖国的艺术家,都应不辜负社会和人民对他们的希望,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⑦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双百”方针,以时俱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解:

①《中国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倒数第89行。

②《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倒数第2行起256页第1行。

③《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第3行。

④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第七次文代会上的讲话》

⑤《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倒数第4行至184页第3行,《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全上的祝辞》

    ⑥转引自《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22页第10行至14行。

    ⑦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返回目录

地址:南宁市民族大道49号民族宫B座25楼2508号房  邮编:530022   E-mail:gxshysyjh@126.com   QQ:1417963946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桂ICP备100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