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学术交流

浅论书法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浅论书法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 书法内容作为书法表现的基础,一直是书法家们关注的对象。在当今的书法发展中,许多书法作品只注重了书法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书法的内容,这是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一、书法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中国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字,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象形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强调象形,正是突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书法作为造形艺术的范畴,它的造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书法作品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文为内容,书法如离开了汉字内容,任何形式都不能存在,否则就不是书法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造型艺术的普遍规律。所以书法的创作,应遵循这个规律。从审美角度来看,书法的形式美是抽象的。人们在欣赏狂草时不一定都能认识作者所写的内容,但观赏者是通过书法线条、章法等形式得到美感。就如人们在欣赏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哥、卡拉雷斯演唱一样,人们不一定都能听懂意大利语,但被他们的声音和音乐的旋律所吸引以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在欣赏狂草作品时,看到的是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和节奏而获得美的享受,而作者在创作这幅狂草作品时,是以汉字为基础创作的,而草书的汉字书写是有一定的法度要求的,不是乱写的。所以草书的龙飞凤舞如果作者不懂得草书汉字书写的法则是飞舞不起来的。所以,无论书者采用什么形式和字体、篆、隶、楷、行、草来创作,都一定要以汉字内容为基础,这是书法的规律。艺术作品的内容,总是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而任何艺术的语言,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工具材料,才能“说”出作品的艺术内容。作品的艺术内容决定它的形式,一定的艺术形式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受其内容的规定和制约的。离开作品内容的形式,不论它怎样美,也是没有意义的;反之,没有优美艺术形式的作品,无论它的内容怎样正确,也是没有力量的。书法的美感,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虽然单纯从形式上可以体会到,但这是表面的。但若了解其内容,才能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比如,你看到一幅字很美,但它的内容是“恨你、打你”等一些低级趣味的语言,你还会喜欢这幅作品吗?而书法作品的内容健康和作者的高尚人格,加上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我们在欣赏时更能体验美的享受。我们在欣赏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岳飞的《前后出师表》等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把书法形式、文字内容,作者的品格三者融为一体,那种磅礴之气、爱国之情无不充溢于胸,真正被这些艺术作品所感染,激发出爱国热情,陶冶了人的高尚情操,得到了美的享受。

鲁讯先生说书法有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就是内容美,音美就是节奏美,所谓节奏就是所书写内容和句子的“音响”即语言美和表现这些语言的书法所产生的美感,形美就是形式美。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意、音、形的统一。审美不单是个形式问题,首先是内容问题,所谓真、善、美的统一,也不单指真、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内容本身就存在着美不美的问题。艺术作品首先要在内容中包括真、善、美的因素,使人精神向上。所以艺术作品形式美的基本条件是形式要贴切地表现内容。离开作品内容的形式,不论它怎样优美,也是没有意义的。反之,没有优美艺术形式的作品,不论它的内容怎样正确,也是没有力量的。书法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不依附于一定的内容观念。如写“天”“地”“人”等字,这些字没有什么倾向性和阶级性。但只以这类内容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在阶级的社会里,艺术作品是有阶级性的,只是有的表现得鲜明和直接,有的表现得隐晦和曲折。超阶级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头脑创作出来的,而艺术家的意识和倾向是有目的的,你创作的作品是为谁服务的总是有倾向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的文艺作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这就是阶级性。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道德和艺术休养的提高。道德和艺术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无论古今中外,一个时代的道德观念不但成为艺术内容,而且影响着艺术本身的意义。古人说,学书先学做人,人品高书艺才高,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书法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家始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推动和决定着艺术的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还有自己的传统,有它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前代的艺术,总是给后代的艺术以巨大的影响,后代的艺术又总是继承前代艺术的成果。继承和发展,是艺术创作永恒的话题。从书法的发展过程,我们更能进一步体会到艺术当随时代的必然性。目前,从实物考知中国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字多刻在龟甲兽骨上,我国殷、周时期,统治者崇尚迷信,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均与占卜有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了“车同轨,字同文”的政策,中国的文字由此统一起来,小篆成为当时的通用字体。篆书规矩谨饬,要求“平、正、圆、直”,不易书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创造了隶书,隶书比篆书易学易写、简捷便利,因而隶书得以代替篆书很快流行。后又创造出了草书、揩书、行书。一种书体的产生,一定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包含着一个长时期的孕育和渐变过程。我们主张文字的“简”与“实用”,但同时还要注意文字在书法上所表现的艺术,使它具有生命力,使它既有字法渊源,又不致于食古不化。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如此,中国书法内容的发展也是如此。甲骨文所书内容与占卜事宜为主,到了唐代,唐诗的兴起和繁荣,书法作品的内容唐诗占上,宋代词发展壮大,书法内容又以词为多……。书法艺术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今天从事的艺术活动,无一不是在前人已经奠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抛弃前人已有的成果,拒绝继承遗产,一切从头做起,人类今天的艺术,还将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永远也无向前发展。”①“几千年的书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材料的更新史。最早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然后是用毛笔在竹简木简上和绢帛上书写,到了明清才是主要书写在宣纸上。”②宣纸配合笔墨当然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它当然不会是最终的,最完善的书写材料。日新月异是时代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带来了书法的变革,人们正努力地尝试着用新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来表现新的书法艺术。从历史上看,书法艺术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不断地演变发展和革新,纵观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加以突破而有所创造的。王羲之就是精心学习钟繇而又大胆地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并吸收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新书体加以发展和提高,从而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被誉为书圣。所以我们对待书法艺术遗产的态度,也应该是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创作出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来。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古人尚能有这种思想,我们更应解放思想,在尊重历史遗产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使作品既能充分表达社会主义新内容,体现出伟大的时代精神,又能保持和发扬传统书法的艺术特色。书法要跟得上时代,创作出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就要求我们广大书法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敢于突破前人的束缚,不重复古人,做到“古为今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干的事业前无古人。伟大的时代呼唤优秀的文艺作品,书法作品要表达出时代最强音,我们就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定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作品来。书法内容作为书法创作的基础,在内容选材上就一定要在扬弃古人的前提下,多歌颂新时代的新面貌。中国汉字丰富的词汇内涵,新时代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诗、新词……,给我们的书法创作增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内容。只要我们深入生活、勇于实践、推陈出新,就一定能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三、书法内容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由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生活所决定的,一旦社会生活发生了变革,反映这个社会生活的艺术就不能不产生相应的变化。旧的艺术作为前一个时代的产物已成为历史,新的艺术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如果艺术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任何新的东西的出现,都意味着对旧东西的扬弃。继承借鉴是革新创造的基础和前提,而革新的创造,是对遗产的最好继承。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新艺术的正确方针。努力创造出具有巨大审美教育价值的艺术作品,是社会向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书法家义不容辞的崇高社会职责。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并不是主观的臆造和片面地追求形式,而是在尊重历史遗产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使作品能充分表达社会主义的新内容,体现出时代精神。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以鼓舞广大人民的干劲和热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所勇于承担并引以为荣的社会职责。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特别是在新的世纪里,电脑的普及、现代文明的发展,书法的实用性功能逐步被高科技的发展所替代。随着书写工具的进步,人们现在用毛笔作书写工具少了,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欣赏功能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正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减弱,在现在的书法创作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少儿书画展,满目的书画作品点缀着宽大的展厅。看到小书画家们的作品这样多彩,深为中国书画有后来人而欣慰。在高兴之余,却让人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在儿童的书法作品里,我们看到众多的书法作品中,字是写得不错,但内容却让人担忧了。作品表现的内容大多数是唐诗宋词,极少数是现代人的诗词佳句,而绝大部份是用繁体字,中国文字的词汇这样丰富,建国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这么多的优秀诗歌和名句,难道只有唐诗宋词才能书写?而为什么都是写繁体字呢?中国的文字改革简化字也早在50年代开始实施了,现在我国学校的教材,公开报刊(除对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发行的除外)都是用简体字,学生学的字都是简体字,67岁的小学生,让他们用繁体字来创作,他们能认识繁体字吗?不认识繁体字又怎能理解所书写的内容?不了解内容又怎能激起创作热情呢?只好照样画葫芦了。现在,就连中学生、大学生又有几个人能认识繁体字的。可怜这些小学生们了,学习书法,是为了能把字写好,通过学习优秀的书法传统,以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抒发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果这样下去,这些小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范字和字帖来照本宣科,写不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来,没有感情,又怎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呢?出现以上问题的在成人的书法作品里也很普遍。我是一位书画爱好者,也和一些书法朋友谈起此事,问为什么你们学书法总是写繁体字?有些朋友说:“繁体字笔划多、好布局,而且现在所出版的字帖均是繁体字,我们学繁体字是为了继承传统等等。”我茫然了,说笔划多好布局,本人认为这是没有理由的,日本书法所写的片假名笔划更少,为什么有些作品又处理得这样好。在继承传统方面,一定要写繁体字才是继承传统,中国的文字起初是象形字,书法艺术发展到唐宋繁荣昌盛时名家辈出,在众多的名家中,有哪位是写象形字而名垂千古的?如果学繁体字是继承传统,而学象形字不更加传统。把复古说为继承传统,这是不对的,国家提倡简化字已几十年了,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书法工作者,一个国家的公民,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我做起,多写简化字,多写新时代的新内容,不要受前人约束,不重复古人,创作出适合时代发展和要求的新作品来。

艺术的社会作用有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其他意识形态所能代替的,这不仅仅是指它潜移默化地去肯定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艺术可以把一些不正当的、对于社会有害的东西,当作“丑”的对象加以鞭挞、嘲讽,使“丑”的现象被人们更尖锐地感觉着,引起欣赏者的愤怒和厌恶,从本质上加以否定。积极向上的艺术家歌颂光明,鞭笞落后,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对社会对生活起促进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③文艺作品要表现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就要求文化艺术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就书法艺术而言,书法的内容是决定书法作品是否积极向上,是否适合时代发展需要,是否能表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书法作品的内容就一定要继承、发展和创新,努力创造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内容新文化,写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注解:①《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扬再春编著,北京体育学院出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697页。

③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返回目录

地址:南宁市民族大道49号民族宫B座25楼2508号房  邮编:530022   E-mail:gxshysyjh@126.com   QQ:1417963946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桂ICP备100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