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研究中前进
在探索研究中前进
——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巡礼
张波
3月28日,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美术馆开馆仪式暨会员作品展开幕式在南宁市安吉大道20号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美术馆举行,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潘鸿权、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韦克义、自治区社科联副主席姚兵出席开幕式并为美术馆揭牌,近200人到会祝贺、参观。这是广西书画艺术学术团体第一个创建自己的美术馆。美术馆面积400平方米,展厅古朴典雅,别有洞天。这次展览共展出研究会部分会员近期探索研究创作的部分成果。当我慢步于展厅,一幅幅作品带我走进了美的世界,艺术的殿堂,我深深地被这些作品感化了,心灵得到了静化,真正得到了美的享受。所展的60多幅书画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有气势磅礴的巨幅,也有精雕细刻的小品,琳琅满目,济济一堂。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潘鸿权、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韦克义等书画艺术家们当场即兴题词、作画,将展览推向高潮,博得了来参加开幕式书画家和观众的称赞。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美术馆的创建,为广大书画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书画艺术交流、切磋、展览、研究等的理想平台,对促进广西精神文明建设和书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展览的前言写道: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崇尚永远向前的精神,永远为胜利者助威,为攀登者加油,为开拓者唱赞歌。
20世纪末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之后,西方文化被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纳,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因而面临着一场异乎寻常的挑战:中国书画艺术的出路在哪里?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探索者纷纷出现,主张全盘西化者有之,固守传统不放者有之,以丑为美者有之,玩世不恭者亦有之,可谓鱼龙混杂,热闹非凡。关心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局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坐视不管。最为明智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对中国书画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创作,用自己的创作为中国书画艺术开拓新路。基于这样的认识,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应运而生。
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是在2006年初成立的,研究会汇集了广西书画艺术界创作及学术研究的优秀人才,陈国斌、郑军里、甘武炎、张达平、张羽翔、何明等等,研究会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道路进行潜心的研究,决心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铺路石,为发展开拓,为艺术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经过短短的四年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持下,广大会员共同努力,研究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建立了研究会的创作基地、交流中心、桂林交流创作中心、美术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作品选》,与崇左电视台联合创办了“花山画音”专栏,承办了第一、第二届广西示成年人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为马山县举办了首届“马山文化旅游美食节”策划采编画册《魅力马山》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书画界的认可。
作为一个学术团体,怎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静下心来研究书画艺术和创作,是研究会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研究会理事们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书画家们只有多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为此,研究会先后组织了会员深入百色、马山等地考察研究,走向大自然,走向市场经济冲击最具农业特征的第一线,到学校、访企业、走城镇,去感受时代的冲击波,去领略书画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现状。通过考察,体会作为古老传统文化意识的中国书画艺术,在当今突飞猛进的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从面对的挑战中寻找开拓的灵感,从而激发前进的勇气。会员们不辞劳苦,翻山越岭,深入山村田野,石海深处,大山森林……,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思索,然后在艺术的烟海中寻找结合点。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然而又是一个异常严峻的开拓过程。
为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又一次走出画室,到现实生活中去考察体验。他们首先来到百色学院,与该学院的师生就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开展座谈,办讲座,举办画展、笔会,向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展示一段时间以来会员们探索研究的感悟和创作实践。然后进入山区,一边采风,一边思索,在大山中静思,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区,眺望色彩缤纷的城市,思索传统与时尚、保守与超前之间的矛盾与和谐。
在急功近利、浮躁漫行的当今,能静下心来探索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不凡的举动。这种举动透出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敢于对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正是这种精神和这种态度,使得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的同仁们在创作中探索研究,用探索研究的成果推动创作。用不同的艺术视角,不同的艺术定位,从刻意的张扬,到自然的回归,结合朴拙、前瞻、大度、精巧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传统的书画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冲击。既有气壮山河的大踏步挺进,也有柳暗花明的迂回。对传统艺术崇敬传承的拳拳戚戚;对当代艺术去粗取精的坦坦荡荡,在当代书画艺术研究领域留下了清晰的足印。
宋代杰出画家李唐有言:“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极言艺术创作的微妙和艰辛。易中见难,难中出易,没有在艺海中劈波斩浪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艺术探索与研究也是这样,每迈开一步都充满艰难,都要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的作品,不管是气势磅礴的巨幅,还是精雕细刻的小品,随便拿一幅作品来分析,都会让人得到意想不到的裨益。
研究会会长、著名画家何明,在自己的花鸟创作中,率先引入了现代绘画元素,迈开了开拓者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他在创作花鸟画《奋飞》的时候,着眼点不是传统的路数,而是引入全新的绘画语言,使传统的题材,闪耀出新时代的亮点。站在《奋飞》的面前,你首先觉得这不是一幅以往常见的中国画,从构图、色调、层次、画意都强调着一种非国画的意象。待你静下心来,认真细读了之后,你就会发现,那些老犁翻土般的线条、水汽淋漓的用墨,在分明告诉你,那是一幅十分醒目的国画作品。明亮的色彩,新颖的立意,读到的洒点,袒露了作者在探索的道路上苦苦追求的艰辛。
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画家郑军里的人物画,从构图到用墨,都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画作《风沙吹万里》,画面出现的是泰山一般沉重的骆驼,然后是两位从容面对风沙的人物。骆驼和人物把画面塞得满满的,给人一种逼仄的感觉,与“风沙吹万里”的画题形成了一种令人刻骨铭心的对比,使人一下子想到了壮丽和开阔。苏东坡有一句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虽然写的是南方,却使人感到在这里找到了十分贴切的意象。画家在落笔的时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经过惨淡经营。淡墨如秋日晴空中的薄云,飘逸而含情脉脉;浓墨仿佛夏天里枝繁叶茂的丛林,密不透风却又层次丰富。面对这样的画作,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画家营造的画境,只感到画面是如此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哪里是传统的手段,何处是当今的表现手法?你无法分得清楚,也无需去分清楚。
研究会常务理事、著名美术编辑家、画家甘武炎,在广西艺术学院学的是雕塑专业,早年各种题材、各类风格的创作都涉猎过,因此,在经过一番探索研究之后,创作的大写意作品就更显得娴熟和老到,冲击力强。他的作品《松鹤同春》图,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清爽而老辣,笔墨是轻松的,线条显得异常潇洒多姿,而松树和丹顶鹤的形象却雕塑一般富于寓意。在这里,读者接触到的是一个传统的“松鹤延年”的主题,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你正在读一幅印象派画家塞尚的画作,具象、色彩和意象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全都被画家对对象的强烈印象所覆盖。这种印象是新鲜的、个性十分鲜明的然而又是意象万千的。正如塞尚指出的:“谁想艺术地去创造,就必须顺从培根,因为他曾经把艺术家定义为人加自然。按照自然来画画,并不意味着摹写下客体,而是实现色彩的印象。”
研究会常务理事、著名画家、收藏鉴赏家张达平,所创作中国画早在80年代已享誉画坛,这些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成绩斐然,在广西艺术收藏界名声鹊起。所创作国画题材广泛,笔墨淋漓,立意高古,从容大气。
研究会理事梁惠统,以画人物画见长,所创作的人物画刻画深入细腻、厚重传神,用笔古掘老辣,洒脱自然。当你站在《老房东》巨幅国画前,你会被画面的场景所感悟,一种亲切、和谐、安详、幸福的情怀从一张张农民的脸上留露出来,让人回昧无穷,思绪万千。
传统书法的历史,是一部灿烂辉煌的历史。
传统书法的长盛不衰,有着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和技巧技法支撑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凸现了中华民族优雅的、古典式的文人气质,实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传统书法逐渐地沦为政治、伦理和宗教的附庸,人性的表现受到了歪曲而变形。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之外,还与中国人重实践轻理论有关。在中国古代的书论中,大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判断而极少逻辑性的推断,这就导致了注重经验科学而忽视实验科学。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书法艺术呼唤人性的回归、真情实感的充分表露、个性的大胆张扬,呼唤对书法理论的重视、对实验科学的尊重。因此,一场摧枯拉朽式的开拓挺进势在必行。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些开拓者的队伍中,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的会员的身影出现最前列。1993年在书坛上出现的“广西现象”,是这场开拓挺进过程中掀起的狂潮。
研究会副会长陈国斌,是“广西现象”的缔造者。他和他的团队的作品在书坛旋起的浪潮,向我们的书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陈国斌和他的学生们实现了书印速成的可能,也确立了他在印坛的特殊地位。这不仅仅是旗帜鲜明的个性张扬,而且冲破了古老的书法传统桎梏,跟上了时代前进的快速节奏。陈国斌的书法作品充满了金石味,个性十分鲜明,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他的篆刻作品更是横空出世,使人看到了充满生机的艺术新天地,顿有别有洞天之感。陈国斌篆刻作品产生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为重要的,首先是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刀法。一直以来,不少人都以为刀法只有冲切两种,陈国斌的作品却告诉我们,刀法和书法的笔法一样,虽然常用藏露二字加以概括,但其内部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这从他使用的刀具便可见一斑。他的刀具有二、三十種,斜口、圓口、尖、阔不一而足。其次是篆刻语言,赵之谦讲过“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遗刀与石”。而陈国斌已经走出了笔墨刀石的限制,走出了“印内求印”、“印从书出”的框架,大大地拓展了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原意。难怪他的两方篆刻作品被选入和“神七飞船”游太空,实践了最传统的中国金石艺术与最深奥的太空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碰撞。
研究会副会长张羽翔,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是“广西现象”的始作俑者。其现代书法作品与书法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条风光无限的道路。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第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四、五、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全国书法真、草、隶、篆、行全能冠军,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他先后出版了《篆刻艺术基础》,入编《全国中青年50家临摹实录(VCD)》,主编《典经名帖大学帖》。
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中,由陈国斌、张羽翔进行培训的广西书坛小将在展览中大获全胜,全国10名获奖作者中广西就占了4名,在全国书坛产生了的极大震动,得到书法界的重点关注,成为轰动全国书坛的“广西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对其教学方法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令人深思的是,陈国斌、张羽翔带领的作者群掀起的“广西现象”作品中,4件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都是复制书法。这些采取仿古制作的方式,染纸、打蜡,模仿西域残纸情调,以游戏心态复制和模仿古典书法的作品,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在好多轮筛选中都留住了评委们眷恋的眼神!这恰好说明,现代书法和书法主义有着相互交叉的一面,书法主义的后现代性对现代书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陈国斌、张羽翔大胆地将科班的书法专业训练方法运用到业余学员的学习、研究、训练中,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这种创新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方法引起了书法界的关注,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书法家。研究会理事蔡梦霞,通过这种学习研究训练,从一个一般职员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到清华大学书法专业的博士侯。研究会理事冯华春,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七届、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一等奖;入选第一、二届、三届全国“流行书风、流行印风”作品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作品展……。
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以其对书画艺术的满腔激情、认真务实的敬业态度、甘当铺路石的开拓精神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他们需要装点的鲜花,需要真情的激励,自然也欢迎入木三分的批评。春天已经来了,和煦的暖风中,湛蓝的晴空下,百花正在争艳,道路正在延伸。
2010、4、3、
何明作
郑军里作
甘武炎作
张达平作
陈国斌书
张羽翔书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