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意中的风情——看何明中国画近作展
王云高
何明老弟今年8月22日至9月23日在广西美术出版社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近作展挥洒淋漓,但看完仅有16幅,乍看颇有“吊瘾”之感。这规模说小不能算小,但说大也谈不上,不过作为一个在职人士,还有不少荣誉兼职,也就相当充实的了。好在时间充裕,可以细加欣赏,蹀踱观摩之间,居然画中见人,从中叠印出我和他之间的许多往事。反过来因人释画,从而品出了艺术风情。
我与何明隔行而不隔山,仅仅是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上的“擦边邂逅”,但一握便连心,四分之一世纪,并行数千里,“行情”分不去,“代沟”隔不开,相知反而日益深化,个中原因,说穿了就是他当年在广西书画艺术研究会上的那句话:“诗书画同源,文学修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灵魂”。正是这个素质,使人们不但强化了友情,而且在这些作品中还品尝出许多言外之音,弦外之韵。你看那幅《瓜香情长》,几根丝瓜吊在架上,这在古人的诗情画意中未能(至少是我这个外行)多见,可就是我这个通俗小说家基于劳动和生活的历史,一眼就感到了它的“香”,沁出了它的“情”……
作为画家,何明老弟跟本作家有个共同点:我们的事业都是一叠纸。这些蔡伦遗泽很玄,它们看上去轻飘,却有个沉重的份量。我本人著作数百万言,总的回顾起来,也许有份量的不多,不过在书画界中,早就有过权威的评论:“这片纸往往让自己践踏或出卖了”。这就是一个警告。
据我的观察,何明老弟对此是深有警惕的,他的山水画《源远流长》就使用我想起了去年4月27日与他同游大明山时他的一幅摄影,构图近似,风格呼谐。当时我曾为之题七绝一首:“负氧迷离拂杜鹃,花荫瀑布韵非凡。浮生一趣谁能译,竟把明山作骊山!”当然,国画的语言有它的局限,皴法捺法代替不了文字的表达,我也不敢考据这两幅作品的源流关系,但从构图而言。在密不插针的主体之外还有疏可跑马的空间,沁得出“负氧”的诗情,这应该说也有一定的“画外音”。
时逢新纪,面对新一代甚至是外国新来的受众,我们画国画时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但更主要的是要打造出我们华夏历史的新风,这是我和何明在书画艺术研讨中的共识。
王云高:广西优秀专家、著名作家、戏剧家、书法家。所写小说“彩云归”是广西作家在中国文坛第一位获奖者。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