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春满园——何明的才情和他的中国画近作展
黄少雄
壁上一幅画,心中一首歌。刚过甲子的我,感受多少人生伤与痛、情与缘,不言而喻。然而,观赏8月22日至9月21日在广西美术出版社美术馆举行的《何明中国画近作展》,却备感春风拂面,心旷神怡。驻足画廊的专家学者、前辈后生,也津津有味,流连忘返。画展饱蘸真情的笔墨撩拨着观众思维拧成的琴弦,一幅幅作品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艺术构思的匠心、优美意境的创造、诗情文采的铺染、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情趣,酣畅淋漓地给人以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这么强的感染力,应当是何明画作兼具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新闻价值。
一、新颖独特的意境
中国画承载的是一种文化,是画家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而不是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中国画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正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有我与无我的统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中国画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质,这在我欣赏何明画作时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大凡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均有意境,这是由中国画的形象特质所决定的,从《何明中国画近作展》就体味到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何明画作描述的意境明朗深远,妙趣横生,状物抒情,这是我首先看到的以国画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质,也是作者托物言志,以景寓情,意在赞美家乡和祖国面貌娇美如画。有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这就好比在江南园林中寻幽访胜,进愈深而景愈奇,能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受。何明画作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走向,那就是对进步的人生理想的憧憬与歌颂,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与探寻。这根强劲而坚韧的思想红线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每个手捧《何明中国画近作展》册子的朋友,都会领略到作者创作时的快乐和落笔时的真挚,都会露出心领神会的笑靥或流出感同身受的泪水。
正如国画融入了八桂大地一样,何明融入了对国画的全部情感,我整个身心也融入了何明画作的意境之中。不是吗?《何明中国画近作展》中的每一幅画,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追求避虚就实的真境界,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就说明了这三者合一的意境。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将西方美术与中国画结合,在手法和构图上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如作品《报春》,画的是中国传统题材梅花,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却一反传统画梅的“古、奇、老、瘦”和用色淡雅的风格,整个画面四面出枝、枝繁叶茂,用色大红大黑,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富于现代感的同时又不失中国画“密难插针”的传统理念。
我和同好对中国画的欣赏比较注重画的意境和文化内涵,画的意境和内涵是画家人品、学识、修养、情感在画中的自然流露。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即兴挥毫,有感而发,何明的国画作品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其意境之美慑人心弦,就如品佳茗,茶未沾唇,已闻芬芳醉人。比如说,中国画重在写意传神,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生,营造意境,为此常常在画面上留出空白,以引发观者之想象而形成悠远的境界。何明却以饱满的构图强化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富于层次,重在聚焦,有意创造画内空间,形成景深,突出重点,放大细节,强化张力,显示出创新的效果。如《清香》的整体画面仿佛夏日荷塘剪影,何明以墨色深浅来表现荷叶的远近,前景深色为实,乃焦点所在,后景浅淡为虚,即是背景,中间以红莲相隔,巧妙过渡,形成分明的景深层次;右边的竖立嫩荷又与左面的横长荷叶荷花构成景内的横竖关系,使画面构图的彼此平衡,错落有致,和谐优美。这幅画形似真景,但又非真景,笔墨间传达出荷之神韵,清香之味飘溢画外。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齐白石老人那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由此可见,何明画作的构图因融合不同画种和异质艺术而凸显其独特的个性,所以能够独立成家。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画家成熟的标志,作品的艺术个性越鲜明,我们越能通过作品中具有鲜活个性特征的语言符号来认识和了解画家。何明画作在形式和手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运用满构图的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水墨国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中西方文化体现在画面中。这次画展的举办,西画特点的色彩搭配传统的中国画题材,艳丽的线条为这个多雨的夏季勾画出了一道彩虹,给大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就此,何明对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国画上创作思路——中国传统的国画题材丰富,却普遍比较淡雅,而如果将西画的视觉观念和色彩融入中国的水墨画中,让这两个元素在画中相互碰撞,用中国艺术的语言来表现西方色彩的特点,无论是从表现的形式和元素都会更丰富一些,通过这样形式的改变,就会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二、心灵共鸣的情怀
生活如歌,岁月有情。大气憨厚、浓墨重彩的《何明中国画近作展》,不仅以真实形象反映生活,而且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描绘,这样对作品形象的感受力就显得更为突出了。感受力即为我们对作品艺术形象的一种领悟能力。换言之,就是对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画可在心目中毫不费力地复现出来,能获得某种称心适意的共鸣美感。
欣赏何明画作的这种共鸣快感,还来自我们的心灵在同作品的意象融合时所引起的想象。因为何明的情思,就是萦回在意境里的。他选取同自己思想情感相一致的风物,来构成一个特定的抒情背景,去倾吐他的见闻和感怀。这些作品体现了何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包括构思、结构、描绘等具体特征。在构思上寻找意境,或找出“焦点”的构思方法,易使画作富有“诗境”的精致美。这样,结构上布局精巧,其画作显得谨严有致;大开大阖,其画作显得气势磅礴;顺势泼墨,其画作显得自由流动;运笔细描,其画作又有柔腻之美。何明画作还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直抒胸臆,触景生情,即使描绘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现场的16幅作品来看,何明通过对相关风物的描绘,来抒发立足本土、热爱家乡的感情,表达赞美祖国的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只要我们在观赏时注意“清理”作品的材料,诸如画面、场景、人物、风物等,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出作品的立意和主旨。真是殷殷情怀,跃然纸上。如画作《报春》,那满树红梅与闭嘴黑八哥,彼此呼应,创造出鸟无语而梅闹春之境界。它在笔墨色彩上讲究笔法丰富、有力度,墨法多层次变化。这正说明多以花鸟画为主题的何明画作,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挥洒“胸臆”——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
笔底情怀天地宽。都说书画作品是作者心灵的物化,何明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敏锐的时代感觉诠释着创作空间,使作品的整体张力和节奏达到了和谐统一,进而升华为创新智慧与人生哲理,有一种阳光穿透云层般的力量,在广西的艺术宝库中注入一笔丰厚财富。这些真情咏叹、感物抒怀的作品,倾注了何明如此多的心力、如此重的情结成就,无不让人钦佩。《何明中国画近作展》又有别于常见的画展形式,更像一个专业人士研讨交流的沙龙,虽然规模不大、观众不多,但到场观展者多为区内书画名家,有着浓郁的学术气氛。何明以探幽发微的功力,把生活与意像连接起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之成为一幅幅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深厚底蕴的国画作品,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他对广西书画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切切之情成就了《何明中国画近作展》,并使文明、学术与情感的多元素互动起来,相得益彰,形成了打造美丽广西新的高度的契合点,真是昭昭之明、赫赫之功。尽管人们对中国画的欣赏有不同层次的“标准”,但画面直观的美感还是感受得到的,只有准确把握了学术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契合点的作品便是好作品。虽然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欣赏取向,尽管《何明中国画近作展》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其品位仍然较高。
何明自上世纪80年代活跃于广西书画界,曾获南宁市“自学成才、乐于奉献”十青年。国画师承中国著名画家黄独峰、肖朗等教授,书法师承中国著名篆刻书法家陈国斌研究员,20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艺术传略被收入《中国书画家》、《中国当代卓越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名家书画集》,被首届中国书画艺术大展组委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在何明的艺术理念里,书画同源与文学修养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这次展出的16幅作品均为今年内创作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不少作品将中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在画面中,既传统又现代,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开展当天,展出的作品被认购一空。
三、笔墨技法的魅力
观赏国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作为书画爱好者和曾经的报刊编辑,我真切地看到何明画作的意境表达来自笔墨技法的自信运用,让人感受到笔毫游刃于宣纸间那一刻作者的喜怒哀乐,可以窥探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为了提高画作质量,主题的定位、素材的取舍,每一笔画、每一墨点,何明力求用新颖的视角、开阔的背景进行创作,既有现实性,又有时代感。还有叙事的美感、细腻的心理、深刻的思想、悠远的意境,这些文学作品的独特优点在画作中处处可见,实为难得。何明作品以平实丰富的笔墨技法和书画语言构筑了他的情感世界,寓深邃的内涵于其中,16幅作品里都有着岁月的留痕和青春的气息。
中国著名画家潘天寿说:“绘画,不能离形与色,离形与色,即无绘画矣。”何明深谙其道,主张用色“浓墨重彩”。这次画展的作品色调并不丰富,无非是黑、红、黄、紫、灰等几种,而且以黑与红为主调。这些简单的颜色却被他挥洒得精彩纷呈,韵味十足。何明作画下笔较重,对所画之景以浓墨渲染,重彩强调,从而形成厚重沉稳的艺术格调,其审美效果强烈地冲击着人的视觉。用最强烈和稳定的红与黑色来加强对比,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深黑稳重内敛,深红热烈含蓄,两种颜色消融于画面,传递出何明内心热烈的情感和外在平和的表现,仿佛地心之火浆在缓慢而有力地推动坚硬的地壳,让我们感受到画的内在力量,体会到一杯醇厚的老酒在慢慢挥发着强烈的后劲。
如画作《深秋》,那黑虬枝红枫叶,红黑交汇,再现深秋之成熟。《盛世图》、《富贵图》等,无不以黑色稳住其深沉的基调,以红色彰显其内热的情感。何明画中之红,使我想起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喊出那句名言:“我要一种响亮的红色,响得像个钟一样……”何明画作的红色也灿烂得能够发出声来,它把观众叫到跟前,它与观众娓娓而谈,温暖而亲切。何明画作色彩缤纷,明丽畅快,给人以跳跃、灵动之感。作品中鸟虫的灵动秀气,花卉的清香灵气,无不显示着作者那欢悦的心情。纵观《何明中国画近作展》,不由得不对作者那状物抒情的本领深深折服。细事微物花与草、鸟与虫,经作者着墨,竟变得如此趣意盎然,寄寓着作者那满腹情怀,大自然的灵气与作者的才气珠联璧合。这些笔墨明显起到了丰富和增强作品艺术表现力与冲击力的积极作用,显示着思想、情感和审美的力量,映衬了作者人生的大境界。
中国画讲究笔情墨趣,笔墨技巧是评判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画面的气势、骨肉、刚柔、张弛、巧拙、节奏感等都和笔墨有关。历代国画大家多提倡书法入画,书法的功力对中国画家至关重要,只有娴熟掌握了书法用笔的各种变化及笔力、笔势、笔墨的韵味,画家的情绪才能通过多变的笔墨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我欣赏何明画作的笔墨,主要看其书写性,就是说他的作品是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的。此外,何明画作的书法功力于在下之右,我的同好也不乏称道之友。
《何明中国画近作展》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广西日报、科技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现代生活报、南宁日报、人民网、凤凰网、雅昌艺术网、广西新闻网、上海民生网、天津网、广西文联网、八桂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对这次画展作了报道。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何明画作,深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而饮誉画坛,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黄少雄,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退休,研究员,高级政工师。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写作学会、广西人才学会等会员;广西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专家顾问中心特约专家等。自著、合著文学著作9种、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地市以上党委政府采纳和中央、自治区领导批示调研报告12篇。获优秀共产党员等省部级以上表彰4项、地市级20项、企业11项。入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广西军区政治部等《广西群英谱》“国家级荣誉称号”序列,入编自治区社科联《广西社会科学知名专家学者传记》、半月谈《中国创新人物》等。
通讯地址:南宁市园湖南路西一里11号
邮政编码:530022
返回目录